返回首页 > 您现在的位置: 我爱四川 > 旅游景点 > 正文

四川汶川:灾区变景区的十年嬗变

发布日期:2018/5/14 14:22:22 浏览:

中国文化报讯(记者裴秋菊)十年前的今天,灾难降临四川省汶川县,牵动着全国乃至全世界人民的心。十年来,在党中央、国务院的亲切关怀和省内外的支持下,战胜巨大灾难的汶川人民坚强挺立,从悲壮走向豪迈,满目疮痍的汶川重新从废墟中站立起来。十载同心,涅槃重生,汶川实现了灾民变市民、灾区变景区、家园变花园的历史性跨越。

四川必玩景点

2018年2月,习近平总书记在汶川县映秀镇考察时说:“我很牵挂这个地方,十年了,这里的变化让我很欣慰。”如今的汶川,天蓝水清,如诗如画的禹风羌韵,特色鲜明的城镇乡村,风光旖旎的旅游景点,繁荣兴盛的商业街市,成为汶川吸引世界关注的亮点。生态之城、文化之城、现代之城为理念的康养汶川赫然屹立在世人面前。

灾区变景区

康养汶川屹立世人面前

被称为大禹故里、熊猫家园和羌绣之乡的汶川,羌民族文化旅游和生态旅游资源突出。这里拥有世界自然遗产“四川大熊猫栖息地—卧龙—四姑娘山—夹金山脉”,拥有三江、草坡、西羌大峡谷、龙溪羌人谷等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,还有萝卜寨、布瓦黄泥碉群、三国文化遗址“姜维城”等人文历史文化遗产。

然而,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给汶川造成巨大灾难,映秀镇被夷为平地,汶川县城成为立而未倒的废墟,全县直接经济损失643亿元,汶川成为全国人民的伤痛。在党中央、国务院的亲切关怀下,在四川省委省政府和阿坝州委、州政府的坚强领导下,在全国人民的倾心帮助和广东省委、省政府的对口援建下,汶川县按照“三年恢复重建任务两年基本完成”的总体要求,坚持“遵循规律、以人为本、趋利避害、优质高效、加快发展”的灾后重建思路,主动适应新常态,迎难而上抓机遇,全面完成“5·12”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灾和恢复重建,使汶川实现了跨越式发展,群众生活质量有了极大的提高。

但是,随着重建红利的耗尽,持续的大项目、大投资难以为继。汶川面临的压力前所未有,人民对小康的期盼前所未有。要化压力为动力,就必须明确主攻方向,建设康养汶川加速转型发展。

十年来,当地政府按照“南林北果·绿色工业 全域旅游(康养)”的总体思路,推动产业转型升级,围绕“运动康养·生态颐养·老年文养”主题,推进康养旅游标准化建设,常态化举办大熊猫节、大禹文化节、甜樱桃采摘节等,建成了1个国家5A级景区——汶川特别旅游区。记者了解到,该景区是汶川在震后重建时,特别开发的纪念性和文化主题景区,由震中映秀、水磨古镇、三江生态旅游区组成,景区内不仅山水秀丽,而且历史文化底蕴深厚,民族文化异彩纷呈。自然风光与浓厚的乡土风情、民族文化、人文景观及田园风情交相辉映,独具魅力。此外,还建成国家4A级景区1个、国家水利风景区1个,形成了以烟雨三江、丹青水磨、天地映秀、熊猫家园、大禹故里、古韵羌山为代表的“汶川六景”,涌现出了龙溪达拉布、漩口群山益水等一批康养民宿。

汶川县漩口镇镇长杨小红介绍,漩口镇推出以康养为特色的旅游发展战略,突出距离成都等大都市较近的区位优势,发展“户外”运动康养;依托汶川特别旅游区的建设,加快康养基础设施建设和服务配套设施建设,形成以“赵公福地”核桃坪、“群山益水”群益村、安子坪村为主的康养旅游接待示范村,发展乡村酒店26家,接待床位共800余张,从业人员200余人。

核桃坪村廖家农家院,从地震后的棚屋式农家院,借助灾后重建发展政策和汶川发展康养旅游的契机,廖家人凭借谦和待人、良心经营的理念,扩展到现在较大的规模,一家人经营农家乐,其乐融融。在廖家带动下,核桃坪村现有农家乐10余户,群众收益显著提高。“2017年共接待康养游客4.5万余人次,实现旅游收入300余万元。特别是群益村,成了户外运动者孜孜追求的目的地,每逢周末和节假日,都会有二三百人来感受‘仰望赵公山、俯瞰紫坪埔’的惬意。”杨小红说。

依靠乡村振兴战略

提升康养旅游影响力

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,汶川按照产村相融的发展模式,开展产地初加工和“基地景区化”建设,推动瓜果李杏、鸟语花香的农家庭院建设,打造休闲农业、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业态,促进农村一、二、三产业融合发展。同时,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,深化传统村落和历史文化名村保护,抓好农村垃圾、污水、厕所专项整治“三大革命”,着力建设产业兴旺、生态宜居、乡风文明、治理有效、生活富裕的新农村。

据记者了解,目前汶川全县117个行政村建成“一中心、五畅通、九配套”基础设施,休闲广场、健身场所、主题公园等公共设施全面建成。完成三江、耿达撤乡建镇、草坡撤乡并镇和全县街道命名,撤县设市前期工作有序开展。完善生活污水、垃圾收运处理等设施,智慧城市加快建设,大力实施光彩工程、太阳岛惠民桥等,办好县城新春灯会,不断提升城市综合服务功能,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2008年的35.44提高到2017年的47.06。

根据南北差异化布局,汶川加快发展康养创新型、三资融合型和“三态三微”精致型经济,推动康养旅游健康发展。汶川县旅游发展局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,依托汶川特别旅游区资源,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、映秀“家国情怀·汶川精神”培训基地、寿溪河流域、茶马古道、中医药健康旅游示范基地等开发建设,加快旅游观光轨道(汶川段)前期准备工作,促进旅游与康养深度融合。同时,依托大禹文化旅游区资源,以阿尔沟综合开发为重点,加快民俗体验、赛事活动、阳光沐浴等业态建设,促进旅游与文化深度融合。此外,全域拓展康养书院教学基地,建设老年养护院项目,发展“银色产业”;持续开展特色水果采摘、大禹文化、熊猫文化等民俗活动,提升康养汶川影响力。

以旅游为先导

树立旅游品牌形象

震后十年来,汶川坚持以旅游为先导,统一规划、优先重建、优先发展、优先振兴,“阳光谷地·熊猫家园·康养汶川”品牌影响力和美誉度不断提升,旅游产业发展取得骄人成绩。据记者了解,2017年,全县旅游接待600.15万人次,比2008年增长53.3倍,年均增长55.9;实现旅游总收入27.03亿元,比2008年增长51.7倍,年均增长55.4。

汶川县委宣传部相关负责人表示,之所以取得目前的成果,是由于当地政府采取的一系列措施。在规划方面,强化旅游先导。震后,汶川紧抓灾后重建、对口援建等历史性机遇,将旅游产业作为加快转型发展的先导产业、重要支撑,围绕“运动康养·生态颐养·老年文养”主题,以“生态、业态、文态”融合、“微景观、微田园、微环境”联动为切入点,推进康养旅游标准化建设,全力打造川西北特色生态康养目的地,建设了一批旅游基础设施项目,旅游接待能力不断提升。

在机制建设方面,强化发展保障。“我们按照政府主导、市场运作、企业经营、群众参与的开发模式,积极引进实力型企业,借智借力,规范经营,盘活存量,充分发挥公司主体作用,进一步提升景区优质资产的管理、营运、维护能力,实现资产保值增值。鼓励和支持广大农村群众参与旅游产业发展,在推进全域景区进程的同时,有效促进了群众增收致富。”该负责人说。

在强化发展保障的同时,汶川着力进行品牌建设,提升景区品质。在旅游项目建设过程中,汶川打造了治水文化、羌藏文化、熊猫文化、大爱文化“汶川文化四朵花”,着力建设精品旅游目的地。充分发挥汶川旅游的品牌塑造和市场推介能力,倾力打造“世界汶川·水墨桃源”,成功创建汶川特别旅游区国家5A级景区、汶川大禹文化旅游区国家4A级景区,荣获“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”称号。

“根据‘汶川六景’的不同特色、不同韵味、不同感觉,推动全域旅游、全域景区发展,打造各具魅力特色的旅游品牌,通过全方位开发生态观光、民族风情、休闲度假、科考探险、康体保健等精品旅游项目,使汶川成为九环线旅游的战略支点。”该负责人说。

此外,抓推介,展示旅游形象。推进大熊猫节、大禹文化节、甜樱桃采摘节等常态化,充分运用中央和省级新闻宣传平台开展旅游宣传促销,形成强有力的视觉冲击和良好的宣传效应,构建了“灾后重建·汶川感恩”的形象品牌,全方位展示了灾后重建成果,树立汶川旅游品牌形象,让更多的人认知汶川、向往汶川、留恋汶川。

如今,游客行走在汶川大地,能真切感受到独具神韵的古式建筑、风格各异的藏羌民居、迂回曲折的街区巷道、潺潺流水的水景溪流和田园风光的梦幻家园,享受到集吃住行游购娱于一体的旅游体验。超前的基础设施,生态的休闲农业,绿色的新型工业,优质的社会服务,使汶川成为吸引人们向往留恋的桃源。

责编:叶圣凡

《四川汶川:灾区变景区的十年嬗变》相关相似阅读参考资料:
汶川地震重灾区、汶川地震极重灾区、汶川地震灾区、飞越汶川 看灾区巨变、汶川灾区、汶川灾区重建、汶川重灾区、汶川地震灾区现状、汶川地震灾区 2020年

最新旅游景点

欢迎咨询
返回顶部